第22屆FIFA世界盃即將在2022年末於卡達舉辦,保證將會有滿滿一整個月的足球賽事。總計會舉辦64場比賽,決定出接下來四年的世界冠軍是誰。
歷屆FIFA世界盃統計數據和小知識
曾獲五次冠軍的巴西是熱門之一,在12月18日路薩爾地標體育場舉起冠軍獎盃的賠率為5.260*(+426)。衛冕冠軍法國在歐洲隊伍的市場中獨占鰲頭,再次坐穩寶座的賠率為7.000*(+600)。
主辦國卡達則是冷門之一,賠率為344.940*(+34394)。要他們第一次出賽世界盃就能奪下冠軍有點不切實際,不過紀錄顯示地主優勢能夠讓國家表現得更好,可能會出乎我們的意料。讓我們來透過錦標賽的歷史紀錄,仔細看看主辦國的紀錄以及其他統計數據和小知識。
主辦國能拿下世界盃冠軍嗎?
主辦國曾經在世界盃中拿下六次冠軍,最近的例子是1998年,法國贏下兩座世界盃冠軍的第一座。
1930年第一屆世界盃是由主辦國烏拉圭拿下,義大利在四年後也重演此舉。其餘三支東道主世界杯冠軍分別為英格蘭(1966)、西德(1974)和阿根廷(1978)。巴西和瑞典分別在1950年和1958年獲得亞軍,另外還有五個主辦國進入準決賽。
南非(2010年)目前為止是唯一一個沒有從分組賽階段晉級的主辦國。賠率顯示2022年的主辦國也會走上同一條路。
年度 |
隊伍 |
成績 |
1930 |
烏拉圭 |
冠軍 |
1934 |
義大利 |
冠軍 |
1938 |
法國 |
八強賽 |
1950 |
巴西 |
亞軍 |
1954 |
瑞士 |
八強賽 |
1958 |
瑞典 |
亞軍 |
1962 |
智利 |
季軍 |
1966 |
英格蘭 |
冠軍 |
1970 |
墨西哥 |
八強賽 |
1974 |
西德 |
冠軍 |
1978 |
阿根廷 |
冠軍 |
1982 |
西班牙 |
第二輪 |
1986 |
墨西哥 |
八強賽 |
1990 |
義大利 |
季軍 |
1994 |
美國 |
16強賽 |
1998 |
法國 |
冠軍 |
2002 |
南韓 |
殿軍 |
2002 |
日本 |
16強賽 |
2006 |
德國 |
季軍 |
2010 |
南非 |
分組賽階段 |
2014 |
巴西 |
殿軍 |
2018 |
俄羅斯 |
八強賽 |
誰是世界盃衛冕冠軍?
沒有紀錄顯示衛冕冠軍在世界盃中會大獲成功。實際上,最近三個衛冕冠軍(德國、西班牙和義大利)都在分組賽階段出局了。
唯二蟬聯世界盃冠軍國家為1938年的義大利和1962年的巴西。儘管已經相隔60年,不過很多人都看好2018年冠軍法國會贏下卡達的錦標賽。
年度 |
衛冕冠軍 |
結果 |
1934 |
烏拉圭 |
未進入賽事 |
1938 |
義大利 |
冠軍 |
1950 |
義大利 |
分組賽階段 |
1954 |
烏拉圭 |
殿軍 |
1958 |
西德 |
殿軍 |
1962 |
巴西 |
冠軍 |
1966 |
巴西 |
分組賽階段 |
1970 |
英格蘭 |
八強賽 |
1974 |
巴西 |
殿軍 |
1978 |
西德 |
第二輪 |
1982 |
阿根廷 |
第二輪 |
1986 |
義大利 |
16強賽 |
1990 |
阿根廷 |
亞軍 |
1994 |
德國 |
八強賽 |
1998 |
巴西 |
亞軍 |
2002 |
法國 |
分組賽階段 |
2006 |
巴西 |
八強賽 |
2010 |
義大利 |
分組賽階段 |
2014 |
西班牙 |
分組賽階段 |
2018 |
德國 |
分組賽階段 |
哪個洲曾在世界盃中奪得冠軍?
歐洲和南美洲是唯二打進世界盃決賽且拿下冠軍的洲。前者在準決賽的分數為28-14,拿下冠軍的分數為12-9。
自1954年後的世界盃至少都會有一支歐洲隊伍進入決賽,有七屆決賽中有兩支歐洲隊伍。卡達的賠率顯示我們會在2022年12月的決賽看到巴西對上法國。若是如此,這將會是在獎金最豐厚的世界足球賽中,第11次看到歐洲對上南美洲。
年度 |
冠軍 |
最後比分 |
亞軍 |
冠軍所在大洲 |
亞軍所在大洲 |
1930 |
烏拉圭 |
4–2 |
阿根廷 |
南美洲 |
南美洲 |
1934 |
義大利 |
2–1 |
捷克斯洛伐克 |
歐洲 |
歐洲 |
1938 |
義大利 |
4–2 |
匈牙利 |
歐洲 |
歐洲 |
1950 |
烏拉圭 |
2–1 |
巴西 |
南美洲 |
南美洲 |
1954 |
西德 |
3–2 |
匈牙利 |
歐洲 |
歐洲 |
1958 |
巴西 |
5–2 |
瑞典 |
南美洲 |
歐洲 |
1962 |
巴西 |
3–1 |
捷克斯洛伐克 |
南美洲 |
歐洲 |
1966 |
英格蘭 |
4–2 |
西德 |
歐洲 |
歐洲 |
1970 |
巴西 |
4–1 |
義大利 |
南美洲 |
歐洲 |
1974 |
西德 |
2–1 |
荷蘭 |
歐洲 |
歐洲 |
1978 |
阿根廷 |
3–1 |
荷蘭 |
南美洲 |
歐洲 |
1982 |
義大利 |
3–1 |
西德 |
歐洲 |
歐洲 |
1986 |
阿根廷 |
3–2 |
西德 |
南美洲 |
歐洲 |
1990 |
西德 |
1–0 |
阿根廷 |
歐洲 |
南美洲 |
1994 |
巴西 |
0–0 |
義大利 |
南美洲 |
歐洲 |
1998 |
法國 |
3–0 |
巴西 |
歐洲 |
南美洲 |
2002 |
巴西 |
2–0 |
德國 |
南美洲 |
歐洲 |
2006 |
義大利 |
1–1 |
法國 |
歐洲 |
歐洲 |
2010 |
西班牙 |
1–0 |
荷蘭 |
歐洲 |
歐洲 |
2014 |
德國 |
1–0 |
阿根廷 |
歐洲 |
南美洲 |
2018 |
法國 |
4–2 |
克羅埃西亞 |
歐洲 |
歐洲 |
歷任金靴獎得主
在1982年,FIFA正式引入金鞋獎(後來重新命名為金靴獎),不過,我們當然也能由在那之前的世界盃中找出得分最多的選手。
就如你會在下面列表看到的一樣,金靴獎得主未必是世界盃冠軍的隊伍選手,甚至也不一定要進入決賽。 分組賽階段的強勢表現通常是關鍵所在。
在1970年代末期,進六球通常就足以成為頂尖得分手。
目前,助攻都是在平手後定勝負的:托馬斯·穆勒因為這個緣故,在2010年贏過大衛·比利亞和衛斯理·斯奈德;不過自從1970年末後,進六球後就足以成為頂尖得分手。
年度 |
頂尖得分手 |
進球數 |
1930 |
古拿莫·史達比利 |
8 |
1934 |
奧爾德日赫·內耶德利 |
5 |
1938 |
李安尼達斯 |
7 |
1950 |
阿德米爾 |
8 |
1954 |
尚多爾·柯奇什 |
11 |
1958 |
朱斯特·方丹 |
13 |
1962 |
奧爾伯特·弗洛里安 |
4 |
瓦連金·伊萬諾夫 |
||
加林查 |
||
瓦瓦 |
||
德拉然·耶爾科維奇 |
||
萊昂內爾·桑切斯 |
||
1966 |
尤西比奧 |
9 |
1970 |
「蓋德」穆勒 |
10 |
1974 |
格熱戈日·拉托 |
7 |
1978 |
馬利歐·肯佩斯 |
6 |
1982 |
保羅·羅西 |
6 |
1986 |
蓋瑞·萊尼克爾 |
6 |
1990 |
薩爾瓦托雷·斯基拉奇 |
6 |
1994 |
奧列格·薩連科 |
6 |
赫里斯托·斯托伊奇科夫 |
||
1998 |
達沃·蘇克 |
6 |
2002 |
羅納度 |
8 |
2006 |
米羅斯拉夫·克洛澤 |
5 |
2010 |
托馬斯·穆勒 |
5 |
2014 |
哈梅斯·羅德里奎茲 |
6 |
2018 |
哈里·凱恩 |
6 |
在世界盃中,哪個選手整體得到最多分呢?
2006年金靴獎得主米羅斯拉夫·克洛澤是世界盃有史以來最頂尖的得分手,踢進了16球。他的紀錄在卡達應該也無法被超越,就算是離他最近的競爭對手,托馬斯·穆勒,也落後了六分。
在現代,需要長久、穩定的職業生涯才能達到這個高度。
雖然早期有像是朱斯特·方丹和尚多爾·柯奇什這樣的選手,在初期的世界盃中能在一場錦標賽裡就得到兩位數得分,不過在現代,需要長久、穩定的職業生涯才能達到這個高度。克洛澤出賽四屆世界盃並得分,想追上他腳步的人可能也需要這麼做。
選手 |
世界盃總得分 |
參賽次數 |
上場次數 |
米羅斯拉夫·克洛澤 |
16 |
4 |
24 |
羅納度 |
15 |
3 |
19 |
「蓋德」穆勒 |
14 |
2 |
13 |
朱斯特·方丹 |
13 |
1 |
6 |
比利 |
12 |
4 |
14 |
尤爾根·克林斯曼 |
11 |
3 |
17 |
尚多爾·柯奇什 |
11 |
1 |
5 |
加布里埃爾·巴提斯圖達 |
10 |
3 |
12 |
特奧菲洛·庫比利亞斯 |
10 |
3 |
13 |
格熱戈日·拉托 |
10 |
3 |
20 |
蓋瑞·萊尼克爾 |
10 |
2 |
12 |
托馬斯·穆勒 |
10 |
3 |
16 |
赫爾穆特·拉恩 |
10 |
2 |
10 |
在世界盃中,哪個國家得到最多分呢?
你可能會認為在決賽中,獲得最多得分的隊伍會贏得錦標賽,不過在21屆中這種情況只發生了九次。大賽越到後期,進球數往往就越少。因此,和金靴獎一樣,在分組賽階段的進球數通常會決定哪個國家的總進球數最多。
年度 |
頂尖進球隊伍 |
進球數 |
是否得到冠軍? |
1930 |
阿根廷 |
18 |
否 |
1934 |
義大利 |
12 |
是 |
1938 |
匈牙利 |
15 |
否 |
1950 |
巴西 |
22 |
否 |
1954 |
匈牙利 |
27 |
否 |
1958 |
法國 |
23 |
否 |
1962 |
巴西 |
14 |
是 |
1966 |
葡萄牙 |
17 |
否 |
1970 |
巴西 |
19 |
是 |
1974 |
波蘭 |
16 |
否 |
1978 |
阿根廷和荷蘭 |
15 |
是(阿根廷) |
1982 |
法國 |
16 |
否 |
1986 |
阿根廷 |
14 |
是 |
1990 |
西德 |
15 |
是 |
1994 |
瑞典 |
15 |
否 |
1998 |
法國 |
15 |
是 |
2002 |
巴西 |
18 |
是 |
2006 |
德國 |
14 |
否 |
2010 |
德國 |
16 |
否 |
2014 |
德國 |
18 |
是 |
2018 |
比利時 |
16 |
否 |
世界盃上場比賽次數最多的球員
除了總進球數最多之外,克洛澤只差一次就可以並列世界盃上場比賽次數最多的球員。
總共有11個人在決賽中至少登場20次,其中五人是德國人,這點就顯示出這個國家在多年來世界盃的表現有多麼穩健。傳奇選手迪亞哥·馬拉度納是上場次數最多的南美球員,而來自南美洲的冠軍球隊隊長-巴西的卡富,也榜上有名。
選手 |
隊伍 |
上場比賽次數 |
錦標賽 |
洛塔爾·馬特烏斯 |
德國 |
25 |
1982、1986、1990、1994、1998 |
米羅斯拉夫·克洛澤 |
德國 |
24 |
2002、2006、2010、2014 |
保羅·馬爾蒂尼 |
義大利 |
23 |
1990、1994、1998、2002 |
迪亞哥·馬拉度納 |
阿根廷 |
21 |
1982、1986、1990、1994 |
烏韋·澤勒 |
德國 |
21 |
1958、1962、1966、1970 |
瓦迪斯瓦夫·日穆達 |
波蘭 |
21 |
1974、1978、1982、1986 |
卡富 |
巴西 |
20 |
1994、1998、2002、2006 |
菲利普·拉姆 |
德國 |
20 |
2006、2010、2014 |
格熱戈日·拉托 |
波蘭 |
20 |
1974、1978、1982 |
哈維爾·馬斯切拉諾 |
阿根廷 |
20 |
2006、2010、2014、2018 |
巴斯蒂安·史汪斯泰格 |
德國 |
20 |
2006、2010、2014 |
零封紀錄和金手套獎
英格蘭的彼德·希爾頓和埃及的法比安·巴特茲在世界盃中同樣都有最多的零封次數,各有十次。
今年,他們的紀錄可能會被打破,曼努埃爾·諾伊爾和雨果·洛里斯已經有七個零封次數,兩人今年應該也會出賽卡達。義大利(1990)和瑞士(2006至2010)曾在世界盃中連打五場比賽都未曾失分,絕對有可能連續零封。
FIFA建立了一項列夫·雅辛獎,在1994年的決賽中頒發給美國,獎勵最佳守門員,後來在2010年重新命名為金手套獎。不過,這不僅計算零封次數,而是計算由FIFA技術研究小組所決定的最佳整體表現。
儘管如此,候選人們在本屆會有最接近的零封次數。雖然在2018年出現了例外,不過在決賽中出賽的守門員(通常是冠軍隊伍)往往會拿下這個獎項。
年度 |
守門員 |
國家 |
1994 |
米歇爾·普荷美 |
比利時 |
1998 |
法比安·巴特茲 |
法國 |
2002 |
奧利佛·卡恩 |
德國 |
2006 |
詹路易吉·布馮 |
義大利 |
2010 |
伊克爾·卡西拉斯 |
西班牙 |
2014 |
曼努埃爾·諾伊爾 |
德國 |
2018 年 |
蒂博·庫爾圖瓦 |
比利時 |
期待選手們和各隊伍在卡達讓自己名留青史。這些歷史紀錄中的指標可能會對於你的投注選擇會有所幫助。
期待2022年世界盃嗎?登入並利用Pinnacle的超讚2022年世界盃賠率進行投注吧。